媒体聚焦

您当前的位置: 网站首页 > 新闻动态 > 媒体聚焦

岗位胜任力引导中医药考试改革

2017-08-16 15:09 发布人:吴沙 浏览:

  中医药法实施后,中医药考试进入了依法发展的新时代。中医药法第十五条规定“中医医师资格考试的内容应当体现中医药特点”。如何深刻理解并认真落实这一要求,构建符合中医药人才成长规律的准入标准和测评体系,充分发挥考试的导向性作用,促进医教考协同发展,成为亟待研究的问题。

  日前,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师资格认证中心召开落实中医药法研讨会暨中医师岗位胜任力课题中期汇报会,全国27所相关高校负责人对此展开深度研讨。

  模式:采取分阶段考试

  2015年7月,国家卫生计生委审议通过《医师资格考试工作改革方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据此制定《中医类别医师资格考试改革实施方案》,医师资格考试改革工作正式启动。其中考试模式最大的变化是改为分阶段考试。即从2016年开始,对具有规定学历的中医执业医师率先探索实施分阶段考试实证研究工作。

  中医执业医师分阶段考试,目前处于实证研究阶段,就是将原本一次的准入考试,分成两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安排在医学生完成临床见习时(第4学年末)进行,主要考察医学生的中医药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第二阶段安排在学生毕业后,在医疗机构试用期满一年时进行,主要考查医学综合知识和临床综合技能。

  中医师资格认证中心主任陈伟表示,这种考试模式有利于夯实执业医师在校阶段的中医药理论功底,促进基础与临床、理论与实践的融合。在此基础上还将探索实习医师执照制度,维护实习医师临床阶段的合法权益。同时,也需清醒地认识到,分阶段考试不是万能良药,尚不能解决中医类别医师资格考试面临的所有问题。中医类别医师资格考试分执业和助理两级,含中医、中西医结合及7个民族医,中医又包含具有规定学历、师承或确有专长,共34个子类,分阶段考试的对象是大学本科以上学历人员,不能囊括助理级别的考生以及师承或确有专长类的考生。

  甘肃中医药大学副校长史正刚认为,分阶段考试是医师资格考试的必然趋势,是医学人才培养模式发展和改革的需求,也是现阶段最适合我国国情的医师资格考试方式。

  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的指导下,2016年有8所中医药高等院校参加了首次的第一阶段实证研究工作。今年有22所高等医学院校参与了第二次第一阶段实证研究工作。浙江中医药大学副校长李俊伟建议,分阶段考试第一阶段要关注中医药基础理论知识的考核;第二阶段则要突出中医药临床应用,以中医临床病例的分析为主要形式,重点突出中医临床思维能力的考核。分阶段考试对于医学院校来说也十分有意义,“作为行业的准入性考试,它促进医学院校教育方式、教学方法以及课程体系的改革;作为行业标准化考试,有助于更全面了解院校的教育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培养质量。”湖北中医药大学副校长王平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

  内容:聚焦中医思维

  “中医经典完整地保留了先辈的思维方式,并为如何运用中医思维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提供了良好的范式。”在北京中医药大学副校长翟双庆看来,中医药学的发展,展现了经典传承的态势,而蕴含在经典里的中医思维即是中医特色的核心。也正因此,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提出了“读经典、做临床、跟名师”的中医药优秀人才的培养途径,将“读经典”放在首位。

  从学习教材到领悟经典,理论修习成为中医药人才成长全周期的必修课程。

  清代的陆九芝说:“学医以《伤寒论》入手,始而难,继而易。从后世分类书入手,初若甚易,继则大难矣。”因此要重经典、早经典。“8月20日将要开考的第四批全国中医(临床、基础)优秀人才选拔考试,将《黄帝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学名著选》等作为考试主要内容,重点考查对原文的理解、运用和创新。”陈伟说,面对中医西化以及有悖中医规律的现状,这次优才考试通过考察经典考核医生的中医临床思维能力,是对中医教育到底需要教什么的风向标。当前,中医医师资格考试面临着题库建设落后、考试技术现代化程度不够、试题展现形式相对单一、难以很好体现中医临床思维等难题。中医药法实施后,以师承方式学习中医或者经多年实践,医术确有专长的人员,由至少两名中医医师推荐,经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中医药主管部门组织实践技能和效果考核合格后,即可取得中医医师资格。这其中,考核内容、考核方式、考核评价体系与标准至关重要。尽管该考核由各地组织实施,但对中医医师资格考试也有很好的警醒,督促我们必须思考中医药特点有哪些,怎样体现,怎样在考试中体现中医思维。河北中医学院副院长王占波表示,无论是现行中医医师资格考试,还是分阶段考试,都必须遵循中医药人才成长与培养规律,以中医药内容为主,通过考查学生的中医药理论、中医临床诊治技能,考察中医学生的中医思维。

  标准:依据岗位胜任力

  “认证中心的工作关系着为百姓遴选出什么样的中医医师,关系到百姓将享受什么样水平的中医药技术服务,因此我们在制定相应标准时慎之又慎。”陈伟说,认证中心开展的中医师岗位胜任力模型构建研究,就是为了解答一个合格中医医师应该具备怎样的能力和素质问题。

  中华中医药学会副秘书长曹洪欣认为,目前,执业医师与确有专长人员的法律定位不同,执业医师考试服务于行业准入,行业准入需要考纲来指导,考纲的确立则要源于岗位胜任能力。负责牵头该项目中医学科纬度研究的翟双庆说:“凸显中医学科内涵、把握中医学科特点、寻找中医核心要素是保证中医姓‘中’的重要工作。”“岗位胜任力模型的落地与实施,离不开对当今政策环境及执业现状的研究。”上海中医药大学副校长胡鸿毅表示,由其牵头的政策纬度研究基于对政策环境的分析,构建中医师准入评价体系。天津中医药大学原副校长周桂桐是中医师岗位胜任力基本标准模型构建及效应研究的负责人,他指出要通过质性研究,制定出合理、有效、科学的中医药人才队伍准入标准及人才培养质量测评体系。由3个课题组成的整体项目,在中国工程院院士张伯礼的多次指导和帮助下有序推进。广西中医药大学副校长罗伟生说:“中医师岗位胜任力内涵要素不应只包括知识、技能,还要考虑到素质、品德等诸多方面,人文素养是必不可少的要素。”安徽中医药大学原校长王键认为,总体模型核心框架要凝练在沟通技巧、医学知识、中医服务、中医思维、大医精诚、学习提高等6个方面,并最终将这些素质能力转化为可量化、可测量、可考核的标准与指标体系,并要对有关具体实施路径和保障机制提出切实可行的政策建议。

  目标:医教考协同发展

  辽宁中医药大学副校长石岩认为,医师资格考试是一道关卡,也是一座桥梁。“医疗行业到底用什么样的人,医学教育到底培养什么样的人,二者的标准是否一致,要在医师资格考试中得以体现。以岗位胜任能力为导向的考试改革,体现了‘需求侧的拉动’,我们下一阶段的工作就是通过分阶段考试的推进,进一步完善人才培养方案,实现‘供给侧的推动’的根本转变。”这一过程,北京中医药大学副校长谷晓红称之为“以考促教、以考促改。”她表示,市场需求为考试和教学指明了方向。“要以市场对人才的需求为标准,岗位胜任力就是全面研究市场需求的重要工作,市场需要什么样的中医药人才,我们就要制定什么样的标准,培养什么样的人才。要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提高对经典理论的学习、理解和临床应用,提高实践操作能力,还要让学生掌握现代科学思维与技术。”

  医药高等院校,“以考促教、以考促改”的实践已经在有声有色地开展。长春中医药大学实行“团队带徒”的制度,以某一位专家为核心,由传承其学术思想的研究生或年轻医生组成一个团队,指导本科生的理论学习与跟师实践。长春中医药大学校长宋柏林介绍,这是该校将中医药院校教育与师承教育有机结合的最新探索。“院校教育的课程体系与实践教学是中医师资格考试的基础,二者相辅相成。”宋柏林说,“考试改革势必会对高校教学产生深远影响,我们要以此为契机,优化院校培养方案,提高学生素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人教司副司长、中医师资格认证中心常务副主任王振宇表示,健全中医药人才评价体系,需要医教考协同发展。中心将与各院校密切合作、共同努力,一方面围绕医师资格考试质量和形式,开展题库、专家库、实践技能基地等方面的建设,切实提高命题水平,把好人才准入质量关;另一方面重视中医药行业相关人才建设,将职业技能人员、中医药外向型优秀骨干复合型人才等纳入重点,力争全领域、全覆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