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中医药作为中华文明的瑰宝,在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特别是疫情防控阻击战中发挥了重要作用。3月5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坚持中西医并重,实施中医药振兴发展重大工程。
此外,《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草案)》提出,要推动中医药传承创新,坚持中西医并重和优势互补,大力发展中医药事业。打造20个左右国家中医药传承创新中心、20个左右中西医协同旗舰医院、20个左右中医疫病防治基地、100个左右中医特色重点医院,形成一批中医优势专科。
在国家的引领和大力支持下,中医药大发展正逢其时。日前,全国政协委员、北京中医药大学国学院首任院长张其成接受中国城市报专访,从三方面提出促进中医药传承与创新发展的建议。
1、加强中医药交叉学科研究
2019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发布,将中医药的地位提升到前所未有的新高度,为高等中医药教育事业发展提供了指南。今年1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加快中医药特色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强调,要提高中医药教育整体水平,加强中医药人才评价和激励,实施中医药特色人才培养工程,加强中医药科研平台建设。
当前,多学科交叉融合已成为科技创新的主要来源。中医药需要运用到信息科学、计算数学、传感技术等不同学科的原理和技术,加强中医药交叉学科研究是其作为应用科学发展的必然趋势。“例如中药的临床应用以复方为主,所含化学成分数量巨大,多途径、多层次、多靶点作用于更为复杂的人体系统,从而形成一个庞大的网络系统,需要利用信息科学、数据分析科学等前沿学科技术进行解析,促使其规范与完善。”张其成说。
“传承创新不单是中医药工作者的事,高校作为育人主体,更应该积极开展多学科与中医药学科交叉融合,打破学科界限,成立中医药交叉研究中心,盘活综合性高校现有学科人才和设备资源,培养高层次复合型人才。”在张其成看来,为推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亟需从大科学角度切入,充分发挥综合性院校多学科技术优势,利用高校一流的人才资源和科研平台去挖掘中医药精髓,传承发展中医药知识与文化。
2、深化中医药文化进校园
对于促进中医药传承与开发创新发展,《意见》提出,要把中医药文化贯穿国民教育始终,中小学进一步丰富中医药文化教育。2016年以来,教育部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等24部门共同开展了“中医中药中国行——中医药健康文化推进行动”,将中医药文化进校园作为一项工作重点加以部署推动。“十三五”期间,各地开展中医药文化进校园活动2.2万余场,进一步增进了青少年对中医药的认知和认同。
教育要从娃娃抓起。在看到中医药文化教育成绩的同时,张其成也看到了不足。“很多学生对中医药文化仅停留在‘神奇’‘有意思’等感性认识阶段,而对‘仁和精诚’等中医价值观念及健康养生理念的领悟匮乏,部分中小学生对中医药文化知之甚少,甚至因误解产生排斥情绪。”
张其成认为,语文必修教材的古诗文中缺乏中医经典著作文章,应酌情给予增加。“尽管现行部编本语文教材已选入多篇有关中医药的介绍文章,文言文篇目的比例也大幅提升,却没有一篇中医经典文言文。例如《黄帝内经》中有不少篇章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深邃的哲学智慧和健康养生理念,未来教育部可选用一些篇章加入到语文教材中。这样不仅可以让学生学习中医药健康知识,也对传播中医药文化起到较好的作用。”
此外,张其成还建议,为中小学划拨“中医药文化进校园”专项经费,丰富中医专家资源,组织丰富多样的活动让学生学习中医药相关知识。
3、扶持民办中医药博物馆发展
“中医药博物馆除了拥有博物馆的收藏、保存、展示等基本功能外,还具有传播中医文化、促进生命健康的职能,也是展现健康中国和文化自信的窗口。”张其成介绍,经初步调研,目前全国中医药博物馆数量超过120家,其中民办博物馆超半数。在藏品数量、文物价值上民办博物馆都具有优势。
然而,民办中医药博物馆在运营上面临较大困难。张其成认为,一方面,国内民办博物馆普遍缺乏经费,仅依靠民间自筹或个人出资很难支撑起一个博物馆的日常开销。经费短缺甚至影响到文物的有效保护和日常维护,在馆藏文物征集上也受到限制。另一方面,民办中医药博物馆还没有与文旅需求对接,在如何提升博物馆客流量、开发博物馆文创产品等方面都有待加强。
张其成建议,可以采用托管的方式扶持民间中医药博物馆发展,包括政府部门托管、国有博物馆托管、文物托管三种方式,赋予托管部门对博物馆进行管理、研究、展览、使用的权利,对具有特色的民办博物馆给予资金奖励,逐步提高民办博物馆的知名度与影响力。
另外,他建议,中医药博物馆还可与政府文旅部门联手,打造精品中医药博物馆旅游线路,把中医药博物馆为主题的旅游线路推荐为中小学爱国主义教育、研学旅游等必选内容。利用国际博物馆日、非遗日等契机,与文旅部门共同开展活动,建立统一的宣传推广平台,加大宣传力度,支持民办博物馆可持续发展。
内容来源:中国城市报